甲州选举阴影下的柔佛战情

星洲日报《开门见山》专栏第 179 篇… 

柔佛州选举被视为全国大选的前哨战,出现空前多角混战并不惊奇,反而是坊间流传的无稽之谈,更令人感觉到战情走势,充满吊诡。

去年 11 月,马六甲率先举行州选举,28 个选区战绩是国阵赢得 21 席、希盟 5 席及国盟 2 席,国阵得票率只达三分一,竟然得以三分二多数票执政。

柔佛共有 56 个州选区,刚好是甲州选区数目的翻倍,民间调侃,若以甲州的得失方程式套之,312 投票会否跑出国阵 42 席、希盟 10 席及国盟 4 席的结果,同时再让国阵三分二执政了?

当然,柔州选举的动力元素是远比甲州复杂,斗士党、MUDA、民兴党及全民党虽非全面竞选,但共襄义举之下却能在马来选区及城市混合区为选民提供更多选项,对国阵、国盟及希盟三大阵线的票仓带来威胁的可能性,是不容藐视的。

与此同时,国阵与国盟两个联邦政府成员也正互打消耗战,伊斯兰党夹在缝中难以左右逢源,加上希盟内部紊乱无序,大帐篷号召因采纳两面旗造成阵势决裂,更是日后分飞的前奏曲。

此外,除了公正党与 MUDA 因席位分配公开扯脸,行动党也因 “去二留三” 风波引发内部派系斗争的暗流,党高层最后一分钟竟把士姑来华裔密集选区交予马来候选人上阵,难免会给巫振豪和陈泓宾多年深耕的拥趸带来 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” 的感慨,选民感受如何?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?

还有,新冠肺炎每日确诊数字突破 3 万大关,在生命与生计抉择之下,选民无不人心惶惶,岂有闲情踊跃出来投票?

舆论界向来心存迷思,认定投票率偏低只对反对党不利,这个迷思套在柔佛更加显著。选委会数据显示,约有 20 万柔佛合格选民皆因工作而长期滞留新加坡,但注册邮寄投票截止日期后发现,这大批越堤族竟然反应冷淡,也不会左右选战成绩。

持平分析一下,投票率偏低只对反对党带来冲击这套脑残说法,是否符合科学逻辑?

最近,驻马外国学者 Dr Bridget Welsh 依据去年甲州选举票箱源流的详密数据做深度分析,列出几个征兆,值得大家细嚼思考。

一、印裔选民大反弹:甲州选举约有 19% 印裔选票流向国阵/巫统,而且这种现象遍及各选区,不是单单出现于国大党选区。相比之下,甲州国阵/巫统的马来选民支持率下跌 4%,希盟的华裔选民支持率只只稍跌 2%。

有趣的是,甲州印裔选民只达 6%,相比之下,柔州印裔选民也只达 7%,少数民族在柔选举会再是造王者吗?

二、各族群不同投票率偏低的多层次影响:甲州选举,华裔投票率跌幅最大,共达 26%,“其他”(西马三大民族以外)族群下跌 21%、印裔投票率下跌 17%、马来人投票率降低 14%。

这点的启示,是表明各大民族都对 “出来投票” 的号召具有冷感,祸因是出自各政党的多样化弱点非一日之寒;此外,唯有巫统与国盟肯出尽卯力来套票,其他政党只是勉为其难,排出乏力疲惫与老套的拜票伎俩,选民就报以麻木不仁的回应了。

三、年轻人寻求改变:甲州选举年轻选民推动思变浪潮,遭殃者是希盟,30 岁以下选民支持率流失 50%、30 岁年龄层流失量同样约 50%、40 岁年龄层流失量约 15%。

这些年龄层的选票是流向国盟而非国阵或希盟。他们投票所要表达的信息,是要排拒 “老字号、最可靠” 的荼毒,坚拒纳吉、马哈迪和安华;他们要的是政治更新,摈弃腐朽,放眼将来。

碧姬威尔斯引据的数字也显示,20 岁年轻选民与 60 岁老年选民的投票意愿,都是同样炙热踊跃的,反而是领受过 2018 年大选的 30 岁年龄层反应最冷淡,2021 年投票率下跌 24%。

这次柔佛州选,因首次实施 18 岁投票政策,约有 50%选民是 40 岁以下的年龄层,应该会开始改写马来西亚腐旧的政治框架吧?

原载:星洲日报|言路版:

Be the first to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
*